文章目录[隐藏]
缘起
按设想,在周日进行每周复盘和输出,最终没能成行。
原因是个问题:复盘的分析方法和最终执行落地的操作方案存在较大差距。
分析方法源自朋友的交易体系(暂称之为超体系),而超体系核心是趋势交易,其方法是从月线/周线图表去分析,最终落地执行是在日线图,最小也是小时周期。
而自个的资金体量和其不是一个量级,且目前还处在打磨交易体系,从日内交易往波段交易的转换过程中;即使是波段交易,和超体系的趋势交易,虽分析方法有相似性,但还是存在周期上的差异。这里延伸到一个新问题:知行不合一,尝试问问腾讯AI元宝(DeepSeek+联网)。
问题
为什么知行合一很难?
AI输出
知行合一难以实现的原因可以从认知、行为机制、环境制约及方法论缺失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:
一、认知层面的深层阻碍
虚假认知与浅层理解
多数人对"知"的掌握停留在表面,缺乏对知识的深度内化。例如知道运动有益健康,却未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。这种浅层认知无法转化为行动内驱力,遇到外界干扰容易放弃。
认知与情感的冲突
现代心理学揭示"情"是行为的核心动力。当理性认知与深层情感需求相悖时(如知道学习重要却厌恶学习过程),知行必然割裂。王阳明提出的"致良知"强调认知需上升为信念,但现实中多数人的认知缺乏情感认同。
认知更新的滞后性
在信息爆炸时代,既有认知框架常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脱节。传统商家固守线下经营模式,拒绝学习数字化管理,正是认知更新滞后的典型表现。
二、行为机制的内在矛盾
大脑的双系统博弈
人类存在理性脑(系统2)与本能脑(系统1)的持续对抗。明知熬夜有害却沉迷短视频,本质是追求即时满足的本能压制了长期理性判断。
习惯的神经固化机制
基底神经节主导的习惯行为形成"自动驾驶"模式,改变需要消耗大量前额叶意志力资源。吸烟者即便知晓危害,仍难突破生理依赖的神经回路。
反馈机制的失衡
长期价值行为(如读书)缺乏即时正向反馈,而短期诱惑(游戏/短视频)能快速激活多巴胺分泌,这种神经递质差异导致行为偏差。
三、环境系统的多重制约
群体压力的反向作用
环保理念践行者常遭遇亲友的不解,社会从众心理迫使个体妥协于主流行为模式。制度性障碍如创业审批流程繁琐,更直接阻断认知转化通道。
诱惑矩阵的持续干扰
现代环境设计暗含行为诱导机制:手机应用的推送算法、便利店的显性陈列等,都在瓦解个体的行动意志。研究发现,普通人每天要抵抗超过200次即时享乐诱惑。
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缺失
现行教育体制重知识灌输轻实践培养,62%的学生反映所学理论缺乏应用场景。教师群体自身也存在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。
四、方法论的指导空白
转化路径的模糊性
阳明心学强调"事上磨炼",但缺乏具体操作指引。创业者即便掌握商业理论,仍不知如何将认知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计划。
目标管理的科学性欠缺
多数人制定计划时忽视SMART原则,导致目标过于宏大难以分解。研究发现,将"健康饮食"目标细化为"每日增加200克蔬菜",执行成功率可提升300%。
支持系统的建设不足
成功案例显示,建立包含环境改造(如移除零食)、社群监督(学习小组)、正向反馈(成就记录)的三维支持系统,可使行动转化率提升5倍。
突破路径:需构建认知深化-微习惯培养-环境改造-方法迭代的四维模型。例如采用"5%渐进法",每周聚焦一个微小行为改变,配合认知日记记录和场景隔离策略,逐步实现知行转化。
小结
回归分析方法和操作周期不一致的缘起,结合AI答案,说明自个的“知”存在问题,对趋势交易和波段交易的理解存在偏差。因此,纵使分析的有来有去,最终落地执行却还是日内交易,那分析还有啥意义?
既然自个的交易体系是“波段”,那就不该用“趋势”的分析方法,虽有一致性,但时间周期需缩小一两个等级,月线/周线过大了,周线/日线/小时线合适。操作也不能是5分钟/3分钟,而是小时,最小也是15分钟。
按AI答案的突破路径:认知深化-微习惯培养-环境改造-方法迭代 ,除了认知的不断深化,习惯尚需培养。
自勉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