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难平
虽说周日复盘和计划《内化还是内耗》一度平复了周五夜盘尾盘没有及时入场的心情,但今天盘面是空头持续减仓,多头增仓,有点逼空的意味。玻璃如果扣除周五夜盘尾盘的空头平仓数,多头累计增仓近8万手,流入资金6.8个亿。开盘时一度小幅回撤,没有及时入场,就眼睁睁地看着它走着小碎步缓慢向上,除了14点时部分多头平仓,尾盘还是回到了1240以上,涨幅6%。眼看着它起高楼,看它宴宾客,不在其中,意难平。
止损不痛苦,最痛苦是踏空。明明看到了,也明知周五夜盘附加月底交割日和移仓换月会引发大行情,却没多等个半小时,就错过了“大行情”。
不是一直在空仓等待吗?等来了机会却没有及时上车。好比一个猎人,在最佳的狩猎位置等待了若干天,熬过白天烈日和晚上凄冷,熬过了蚊虫叮咬,熬过了寂寞难耐,却在猎物出现的瞬间,一个低头/一个抓痒/一个口渴喝水等突发状况,就错过最大的一只猎物。
那等待是为了啥?等待的意义是啥?
有问题
看过一段视频说道“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”,没有财运的人总会因各种因素导致错过了发财机会。就如这一波的错失踏空,真的是命吗?还是有问题?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还是准备不足。
《知行合一为什么难》提到近期尚处在打磨交易体系的过程中,从日内交易转向波段交易。这一波不就是波段交易所需要的主升浪吗?所以上文提到的等待什么,就是等待主升浪。那为什么错过了呢?
啥问题
复盘不足
因为等待时间有点长,一些品种如铁矿/纯碱处在盘整期间,或者错失最佳入场点,需要时间等待转势。过长的等待,就会到处去看看,于是自选的品种由2-3个增加至7-9个。过多的品种导致了精力分散,导致了不太想复盘(惰性/潜意识懒)。
另一个不复盘的原因是交易体系的变换,日内交易提前复盘/计划,可能导致先入为主,内心对行情有所锚定,容易按照突破信号入场,结果假突破止损,止损后心情不爽没及时反手又错失波段的最佳进场点。且目前日内交易的主要信号是均线交叉的回踩进场,因而无力做到/无法知道啥时候均线会交叉,啥时会回踩,计划起不了大作用。
品种过多、锚定效应、进场方法导致了复盘不足。而波段交易还是需要复盘的,还是可以做计划的,如果就还是可以三分的。
盘感不足
盘感,有点玄学?更应该说是对盘面的敏感。
长期的日内交易盯盘,多少是有点盘感的,看着盘口价格跳动,看着某价位多空厮杀,看着K线分时线的波浪,看着成交量起伏,看着持仓量上下,看着大单散单跳跃,能大致感觉到行情大致处在什么样的阶段。正如上文提到,周五尾盘的变盘可能性是有充足预期的,结果还是错过了。
说明还是不足,仔细看下玻璃合约周五夜盘,21:00到22:00,5分钟/15分钟图持仓量变化,是有多头在缓慢增仓的,而当时价格已经处在极小区间波动,是最好的博弈时间,无论多空,因为止损幅度小。而当时关注点是铁矿合约,且得出剩下的一个小时应该不会有啥行情的感觉,就回家了。
耐性不足
现在想不起当时是怎么想的?是因为怕太晚?还是因为没有牌局就觉得应该早点回家?还是啥想法?和过去总结到的“赌性”的一时兴起上头类似,有点冲动地回家了。
都等了那么多天了,就不能多等一小时?就不能多等半小时吗?还是耐性不足,投入不足,专注度不够。
题外话
前面提到做计划的锚定效应,先入为主可能导致的应对方式僵硬,不灵活。不止是这一点,还有一个更“有问题”的认知。
行情的反转是否一定得等到顶底形态的构成?常规而言,顶部或底部的转势,多少都会走出一定的形态,比如三重顶底形态(W底M顶)等,形态的构筑过程也是行情震荡的过程,也是K线上下穿越均线的过程,也是均线纠缠不清粘合后理出头绪进而多空排列的过程。
然而一定是得这样吗?是否有可能直接的V型反转?有可能只有一个驼峰?只有一个底一个顶,行情到了顶底部直接就物极必反、否极泰来?破了趋势线/破了重要均线就直接往相反方向走了?
市场没有常态。以固定想法,以定式思维,去拟合现实,是不够实事求是的,更不用说见路不走了。
暂无评论